一家连续多年亏损的AI芯片公司,如何在一年内实现惊天逆转,成为A股市场最耀眼的科技明星?40岁的陈天石带领寒武纪上演了一场从谷底到巅峰的精彩逆袭。 2020年3月,寒武纪申请科创板上市的招股书披露,让市场哗然:三年累计亏损16亿元。这家被视为“中国AI芯片第一股”的公司,虽然拥有中科院背景和明星投资团队,但持续扩大的亏损让投资者望而却步。 谁能想到,五年后的2025年8月,寒武纪不仅实现了单半年净利润10.38亿元的惊人业绩,其股价更是突破1500元大关,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一代“股王”。 陈天石1985年生于江西南昌,成长于一个重视知识探索的家庭——据其早年访谈提及,父母均为工科背景,家中藏书涵盖计算机原理、电子工程等领域,这种环境使他自幼对硬件设计产生兴趣。 在中科大期间,他师从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,前者是国内并行计算领域的开拓者,后者在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领域造诣深厚。 兄弟二人在团队内部提出“AI芯片”研发构想,主张通过硬件架构创新,解决深度学习算法在通用芯片上运行效率低、能耗高的问题。 而这一构想在当时面临双重挑战:一是技术层面,需突破传统架构的逻辑设计框架,建立全新的指令集与计算单元;二是市场层面,AI应用场景尚未明确,专用芯片的商业化路径难以预判。 公司名称“寒武纪”取自地质年代名称,象征“智能计算领域的技术爆发”,核心业务定位为“AI芯片的研发、设计与销售,以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提供”。 寒武纪的早期发展采取了“技术授权”模式(IP授权)。2017年,华为发布其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,为这颗芯片提供AI算力的NPU,就来自寒武纪的1A处理器。这一合作让寒武纪声名鹊起,也验证了其技术路线的可行性。 2020年3月26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受理了寒武纪科创板上市申请。招股说明书中首次揭示了这家明星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,市场为之哗然。 陈天石选择了科创板的第二套上市标准: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,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,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%。 招股书显示,公司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中科算源(持股18.24%,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全资持股)、艾溪合伙(持股8.51%)、古生代创投(持股6.19%)。 数据显示,2017年、2018年和2019年,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0.00%、99.95%和95.44%。特别是2019年,公司对客户A的销售额达到2.08亿元,占当年总收入的46.65%。 上市前夕,寒武纪还经历大客户流失的挑战。2018年,华为海思启动AI芯片自研计划。2019年3月,华为在P30系列手机发布会上,正式推出搭载自研达芬奇架构的麒麟980芯片,宣布终止与寒武纪的终端IP授权合作。 面对这些问题,陈天石在路演中强调:“公司对人工智能芯片的未来前景十分看好,市场足够容纳独立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。” 一方面,英伟达凭借CUDA生态在全球AI训练芯片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;另一方面,华为昇腾、百度昆仑等国内巨头也纷纷加入竞争。 与通用GPU不同,寒武纪专注于设计专门用于神经网络计算的ASIC芯片。这种架构在能效比上具有显著优势,但需要构建完整的软件生态来支持。 其中,思元370作为寒武纪第三代云端产品,采用7nm制程工艺,是其首款采用Chiplet(芯粒)技术的人工智能芯片,最大算力高达256TOPS(INT8),是寒武纪第二代云端推理产品思元270算力的2倍。 与此同时,寒武纪还积极布局边缘计算市场,推出了面向智能驾驶、智能安防等场景的边缘AI芯片。这些产品与云端芯片形成了协同效应,为客户提供端云一体的全栈解决方案。 转机出现在2023年下半年。随着人工智能热潮再起和大模型技术的突破,市场开始重新评估AI芯片公司的价值。寒武纪凭借其技术积累和产品进展,逐渐获得投资者认可。 2023年,寒武纪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在互联网、运营商、金融、能源等多个重点行业持续落地,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实现收入超过1亿元。 2025年上半年,寒武纪交出了一份炸裂的成绩单:营业收入28.81亿元,同比增长4347.82%;归母净利润10.38亿元,相比上年同期的亏损5.3亿元,实现了惊天逆转。 首先是大模型训练需求的井喷。2025年,中国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大模型,包括百度的文心一言、阿里的通义千问、腾讯的混元等。这些模型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,而美国限制使得英伟达高端芯片获取困难,寒武纪成为了重要替代选择。 其次是国产替代政策的推动。2025年,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,三大运营商AI服务器集采中,国产芯片占比要求超过60%。寒武纪作为国内领先的AI芯片企业,自然成为主要受益者。 第三是技术成熟度的提升。经过多年积累,寒武纪的芯片产品和软件生态已经达到了可商用水平。特别是在大模型训练方面,其MLU系列芯片在性能、稳定性和易用性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。 客户结构的优化也是业绩爆发的重要因素。2025年上半年,寒武纪成功拓展了多个头部客户,尽管仍然存在客户集中度风险,但相比早期已经实现了客户类型的多元化。 在产品结构方面,营收中有28.7亿元来自云端智能芯片及其配套板卡与整机产品,占比高达99.6%。多年坚持与专注,终于迎来了市场的丰厚回报。 2025年8月27日,寒武纪股价盘中最高冲至1464.98元/股,首度超越贵州茅台的1460.66元/股,成为A股新股王。8月28日,寒武纪再度大涨15.73%,收盘报1587.91元/股,总市值达6637.46亿元。 值得注意的是,寒武纪近期也带动了整个AI芯片板块的上涨。多家产业链相关公司的估值得到重估,创造了显著的财富效应。 比如供应链风险。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经营,供应商包括IP授权厂商、服务器厂商、晶圆制造厂和封装测试厂等。由于集成电路整个行业链是专业化分工且技术门槛较高,加之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“实体清单”,将对公司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一定风险。 国际化拓展也是寒武纪必须面对的课题。目前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,但要真正成为世界级的企业,必须走向全球市场。 总体来看,人工智能芯片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,技术迭代速度较快,技术发展路径尚在探索中,尚未形成具有绝对优势的架构和系统生态。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人工智能芯片产品,该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。 寒武纪表示,公司将把握人工智能前沿发展路线,推动技术和产品的迭代优化,以适应更多商业客户对智能计算的差异化需求,同时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进入各行业领域的战略机遇期,加大市场拓展力度,以应对行业风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