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子用筷子夹起一大块食物,闭着眼睛大口塞进嘴里,囫囵吞下,露出享受、沉醉的表情,吃得尽兴时,汗珠从额头上冒出来往下流到眼睛里,良子没空用纸巾擦掉,用力甩一下头,接着吃,吃完赶紧喝几大口碳酸饮料,“啊——”那是碳酸饮料冲击味蕾后,情不自禁发出舒爽的声音,然后他满意地点点头,看起来相当过瘾。 吃播播主们大口吞咽着食物,同时也被流量和欲望吞噬,仿佛进入了一个死循环:越能吃越火,越火,就会有更多人想看、吃得更多。 良子是这个群体中的“佼佼者”。作为互联网上拥有350万粉丝量的播主,良子以真吃、能吃、食量巨大闻名,曾一顿饭吃下16包泡面,或者是120个锅贴。一次次把常人不可能吃完的食物塞进嘴里,相应的代价,就是体重肉眼可见的增长,164厘米的身高,最重时达到380斤。 再坐起来时,他对着镜头大声喘气,用力地咳嗽着,“我的心里扑腾,跳这么两下已经出汗了。”他露出痛苦的表情,五官皱成一团。 “体重350多斤,胃袋就有150多斤”。他把肚子叫作“胃袋”,当坐下的时候,突出的肚子快要和膝盖齐平。脸上的肉把眼睛挤得很细,整张脸像是被吹起来的气球,又大又圆。 原名李占良的良子,来自河北任丘。2017年7月加入短视频平台的时候,还是一个穿着花裤子喊麦唱歌的土味播主。这时良子的身形略胖,但并不算夸张,只是一个发福的中年男人。 有一段时间,徒步旅游成为短视频平台的一股风潮,各类博主们推车、骑行、徒步到各地,每一天都会发生不同的事。良子也加入到其中。他推着蓝色手推车,车左右打着标语,“中国徒步第一胖良子”“任丘——三亚”。 从家乡任丘出发一路南下,在路上,良子把徒步时用简易厨具吃饭的视频发布后发现,相比较徒步本身,观众更喜欢看吃饭。甚至有人在直播时评论,“你就光拍吃饭就行。” 良子的视频风格简单,镜头对准桌子上的食物,大口大口吃,有时会竖起大拇指,说一句“味真足”。也因此,良子被称为“味真族族长”。 良子的“辉煌战绩”包括,一顿吃13个馒头加两斤焖子,或者16包泡面,或者20个玉米面烙饼,或者37根油条,或者120个锅贴,一次次把常人不可能吃完的食物塞进嘴里。 在“16袋泡面战役”里,泡面几乎把一口大铁锅填满。良子边吃边用胳膊擦头上的汗,吃到一半脱下外套,几乎没有咀嚼过程,不停地大口大口吞。不一会,整锅泡面快要见底,“无论挑战啥吃的,千万别喝水,喝水肯定撑。” “胃袋”成为一个热梗,也成为良子的标签。做吃播时,食物差不多都塞进肚里,然后站起来“展示胃袋”,“老铁们,我的胃袋撑起来了,给你看看”,侧身站着喊“一二三”,用手掂着肚子底部,“搬胃袋老费劲了。” 这个可以用“壮观”来形容的肚子,成为大家围观的乐趣。良子也把肥大的肚子作为看点,直播时,如果有人想看肚子,良子说,要再刷个礼物才行。 在三个视频平台,良子的粉丝加起来接近350万。某视频平台的博主制作“解析大胃袋良子这一块”系列视频,截至8月14日,累计有超过6027万的播放量。 “看他不就图一乐吗?”有人说,关注良子就是因为他惊人的肚子,“没有大胃袋的话可能就不看了。”粉丝们抱着猎奇心理围观,“只有有意思和抽象的东西才有人看,太平常的谁会看?” 身体似乎已经承受不起肥胖的“代价”。因为长期喝碳酸饮料和过量咀嚼,良子的牙齿脱落了七八颗,一张嘴,能明显看到四颗下切牙缺失。夏天,一动就一身汗,走几步就累,脚腕就疼。 因为肚子重量太大,良子站立、走路时都不由自主地往前倾,需要把身体后仰才能保持平衡。没办法弯腰,连鞋带都没法系,上下车、睡觉翻身都不方便。左侧膝盖总疼,睡觉也会突然醒过来,感觉喘不上来气。 良子记得,当初跟前妻离婚时,前妻父亲评价,“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。”良子知道很多人看不起自己,所以坚持要瘦下来,给自己争口气。还有个愿望:等瘦下来,找个女人结婚。 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介绍,良子属于重度肥胖,以良子1.64米的身高,通常体重应该不超过130斤,但良子的身材相当于承载着三个人的体重。这种程度的肥胖,已经让身体在“崩溃”的临界边缘,大概率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胃食管反流、压力性尿失禁、骨关节病、痛风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疾病。另外,颅内高压会造成头疼,脑垂体瘤发生率会比较高,还有心脏肥大、肺功能受限引发哮喘等症状。 张鹏说,对良子的体重基数而言,少吃会让身体进入一个低代谢状态,可能短期内能减几斤,但是身体会有惯性,一旦恢复饮食,体重会立刻反弹,甚至更胖。 2024年11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,“严禁制作、发布、传播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食物行为的节目或音视频信息。” 但互联网上从来不缺新鲜猎奇的内容,“大胃王”一类的吃播被限制后,吃播内容变得不局限于饭量,食物的种类也是越来越猎奇。 有播主抱着整颗马头啃,有的播主把一大盆肥肉片塞进嘴里,还有博主吃冰糖老鼠干、鸵鸟屁股蛋挞等食物。猎奇怪异的吃播视频,流量却非常好,点赞量经常破十万。 还有吃辣挑战、异食挑战,有播主用“变态辣”的麻辣烫配火鸡面和爆辣辣条,整个人都被汗水浸湿,嘴巴肿起三倍大,口水直流。 2025年7月,新华社发文《“吃播”丑态,该叫停了!》,文中称,由于多方面原因,极端吃播的现象屡禁不绝。一些主播想尽办法钻管理的空子,逃避整治。平台白天审核较严,于是就改到深夜直播;平台对极端吃播有要求,就在吃播的视频里标注“非一人食用”。 ▲ 2024年11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,“严禁制作、发布、传播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食物行为的节目或音视频信息。”网络截图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,经过整治后,在视频平台搜索吃播,有提示“珍惜粮食,拒绝浪费”等字样,但同样有“吃播挑战”“吃播美食过瘾”“挑战吃播流量密码”等关键字,许多播主争相接龙,互相攀比谁更能吃辣、吃得更奇葩。 为何猎奇怪异吃播仍能成为流量密码?吉林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朱笑延长期研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领域,在其看来,平台的算法和推荐池,不可避免会推荐大众比较感兴趣的猎奇内容,这些内容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和窥探欲,具有极高的用户黏性和信息传播黏性。 朱笑延认为,平台对猎奇吃播博主的惩戒没有足够的威慑效果,所以导致这类播主屡禁不止。对于这类不良信息主播,平台应该对其带来的流量、带货利益“痛下杀手”,另一方面,真正在算法的推荐机制当中去做实质性的调整,而不是用一些眼花缭乱的技术手段来规避自身责任。 朱笑延提到,吃播属于合法但不道德的不良信息,所以平台在治理时会陷入治理依据或规范欠缺的境地。“平台即使想管,但可能会面临从哪儿下手、力度怎么把握的困惑,还可能因为管这类内容导致用户群体的流失,流量蛋糕减少。”在朱笑延看来,对于不良信息,国家的法律制度需要完善,国家层面需要出台上位法,明确平台管哪些不良信息,平台以何种方式监管不良信息。出台法律后,平台在设置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平台的账号直播公约时,才会更有针对性。 吃播播主去消耗自己的身体,用健康去换利益,“他们觉得这笔‘买卖’还是很划算的,法律和平台要做的就是让这笔‘买卖’不划算。”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