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8日,钦州一中的操场上,一千多个“小绿人”把正步踢得虎虎生风,口号喊得震天响,眼看军训大片就要完美收官——哗啦!老天爷直接来了个“冷水浇头”豪华套餐。这雨下得,迷彩服秒变透视装,头发成了天然瀑布,连口号都带着水泡音。 按常理,这剧情该是:教官一声哨响,同学们抱头鼠窜找屋檐。可现实魔幻了!教官和校领导凑一起嘀咕:“要不…暂停?” 话音未落,台下炸锅了:“不!停!继!续!” 那气势,仿佛淋的不是雨。家长们也在场外摇旗呐喊:“娃说行就行!” 得,领导们陪着淋吧!这画面,拍下来就是“师生情深,风雨同舟”的绝佳宣传片。 “天气预报是摆设吗?”广西这地方,夏天暴雨来得比较勤快。办露天大型活动,雨衣不备、Plan B没有,全靠学生“热血上头”和食堂阿姨的姜汤力挽狂澜?这应急预案,约等于在蹦极台边现编安全绳——刺激是刺激,万一呢?万一雨里夹着雷公电母的问候呢?万一有体质弱的孩子真倒下了呢?姜汤是暖,但它治不了军训应急预案缺失的“硬伤”啊! “选择权甩锅大赛?”校方委屈:“我们问了三次!学生自己选的!” 这话听着民主,细品有点“渣”。一群十五六岁的娃,刚被集体荣誉感点燃,热血冲上脑门,旁边家长还在喊“加油”,教官领导都“深情”看着你…这时候,谁敢当那个喊“停”的“扫兴鬼”?怕不是要被贴上“娇气”“不合群”的标签。把“停不停”这个烫手山芋,直接扔给一群情绪高涨的未成年人,美其名曰“尊重学生选择”,实则是责任转嫁的“甩锅”艺术。 真正的担当,是校方基于专业判断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说:“雨太大,暂停!等雨停了补上,成绩一样算!” 而不是把孩子们架在“热血”的火上烤。 “吃苦精神,非得‘湿’不可?”媒体一通猛夸“双向奔赴的湿身浪漫”“暴雨浇灌的青春勋章”,看得人直呼内行。吃苦耐劳当然要培养,但非得靠“天降暴雨”这种不可控、有健康风险的“盲盒”来考验?这逻辑,跟“想学游泳直接扔海里”有啥区别? 军训的意义在于科学、系统地磨炼意志,不是靠“淋雨盲盒”赌运气。过度渲染这种“意外吃苦”的崇高感,容易带偏节奏,让一些学校真以为“不淋雨=不磨炼”,甚至把“领导陪淋”当行为秀。青春的勋章,不该以可能损害健康为代价来铸造。 当然,校方也不是完全“躺平”。火速砍流程、催着换衣服、给学生狂灌姜汤水,这些补救措施值得一个“反应快”的标签。领导老师陪着淋,至少姿态上比某些“打伞观礼”的同行强了不是一星半点。最终只有一名学生短暂低烧,算是不幸中的万幸。 预案不能靠“热血”补位:大型户外活动,极端天气预案是刚需,不是选修。雨衣、备用场地、熔断机制(比如雨量达多少毫米或伴随雷电必须暂停),这些“安全阀”得提前焊死,不能等暴雨来了才手忙脚乱问学生“停不停”。 “尊重”不等于“放羊”:尊重学生意愿很重要,但面对未成年人,尤其是在集体情绪高涨时,学校领导需要保持清醒,做那个“踩刹车”的理性担当。把决策压力转嫁给孩子,不是真民主,是甩锅。 宣传别只盯着“悲情浪漫”:报道类似事件,别光顾着渲染“风雨同舟”的泪点。多问问“预案在哪里?”“决策是否科学?”“健康保障够不够?” 这比单纯歌颂“淋雨精神”有意义得多。 但学校领导的责任,不是仅仅陪着未成年学生一起淋雨,而是要在他们“疯”之前,就默默织好那张看不见的“安全网”——科学的预案、理性的决策、兜底的保障。让少年们可以安全地撒野,有底气地热血,而不是在“淋雨盲盒”里赌健康和运气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