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是如何让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的。”英国广播公司(BBC)6月24日发表了这样一篇报道,聚焦曾经的“自行车王国”是如何成为如今电动汽车领域全球“山巅之王”的。 报道称,中国通过早期战略布局和政府补助,成功将电动车从高端产品转变为大众消费品,中国政府投入巨资支持电池、整车制造及充电网络建设,催生了比亚迪等领先企业,技术创新与低价优势,加速了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广泛普及。 BBC形容,这是环保活动家梦寐以求的一段话。在许多国家,电动汽车被视为奢侈品,但在中国,这不过是日常现实。去年,中国售出的汽车中近一半是电动车。 “说到电动车,中国领先全球10年,而且比任何国家都好10倍。”邓恩说,虽然中国过去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,但在北京、上海和广州的马路上,人们只能看到外国品牌的汽车,中国品牌当时压根无法与日本和美欧燃油车品牌竞争。 报道称,与西方国家不同,中国可以长时间、大规模地调动国家资源,实现既定目标,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便是明证。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(CSIS)估计,2009年至2023年底,中国政府在电动车产业上的投入达到2310亿美元,补贴政策覆盖从消费者、车企、电力公司到电池供应商等整个生态系统。 长期规划和政府资金的结合,也使中国在电池生产的关键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。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充电网络,充电站集中在大城市,司机距离最近的充电站仅几分钟路程。 “但我认为中国做得始终如一,真正培育了最具竞争力的环境,没有偏袒任何人。”他补充道:“如何以更低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,是一种巨大的压力。” 在上海,这些福利促使陆先生(音)两年前转向电动车。他过去花200 元给车加满油,能开400公里,现在成本只有四分之一,而且他还免费获得了绿色新能源牌照。 另一名自称黛西(Daisy)的车主表示,她选择了蔚来的“换电站”技术,而不是充电。通过这种技术,机器能够在几分钟内为车辆换上满电的新电池。 “中国人考虑的是一个这样的未来:全球所有汽车都由他们制造。他们环顾四周发问:‘有人造车比我们更强吗?’”邓恩说,“底特律、名古屋、德国、英国等地的汽车业领导者只能摇头。” BBC注意到,面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飞速成长,美国、加拿大和欧盟都对中国电动汽车设置了贸易壁垒,但英国还不打算效仿。英国等多个国家计划在2030年起全面禁止燃油车销售,而中国无疑是最有能力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。 此外,还有西方人士拿所谓“国家安全”问题对中国电动汽车发难。比如英国前军情六处负责人理查德・迪尔洛夫最近危言耸听,声称中国电动车是“带有车轮的电脑”,可以“由北京操控”,导致英国城市陷入瘫痪。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对此直言:“输了比赛的人总爱乱说,但那又怎样?”“比亚迪为数据安全建立了非常高的标准,我们所有数据都使用本地运营商,事实上我们比竞争对手做得好10倍。”


